政策| 《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草案)》征詢公眾意見的公告
來源: 作者: 發布日期:2025-05-27 訪問次數:225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區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康需求,根據《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精神,結合本區實際,區衛生健康委起草了《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現將《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希望市民和有關單位就相關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事宜告知如下:
一、市民和有關單位可以將書面意見反饋至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來信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塔城路264號,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科,郵編:201899。
聯系電話:021-69531012
電子郵箱:zyyglk2012@126.com
二、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25日。
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5年5月26日
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草案)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和《中共上海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頭和示范引領作用的決定》提出的“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精神,有效落實《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加快推進我區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康需求,特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行動目標
圍繞人民群眾對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的需求,以中醫藥“傳承精華、創新融合”為主線,以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強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深入優化資源配置,有效完善投入機制,不斷加大服務供給,持續提升服務水平。至2027年,嘉定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區中醫藥服務主陣地作用日益凸顯,區域中醫藥特色優勢更加突出,中西醫結合發展水平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愈發完善,轄區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大幅提升,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中醫藥健康服務城市樣板,為推進健康嘉定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體系建設,健全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1.強化區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能級。優化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加強區中醫醫院基本條件改造和設備更新,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完成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滿足百姓“最后一公里”就醫需求。支持區中醫醫院建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籌),爭創三級中醫醫院。加強區中醫醫院急診科、老年科、兒科及康復科建設,有效承擔區域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和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的中醫診療任務,提升醫療服務適老化和適兒化水平。(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非中醫類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區內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老年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類科室建設,明確中醫藥業務重點發展方向,規劃并培育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支持中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引導中醫藥服務拓展到其他臨床科室。加快推進南翔醫院向中西醫結合醫院轉型并爭創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康復醫院、護理院、養老等機構合作,推廣應用中醫藥技術方法,提升康復診療中醫藥服務能力。(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社區中醫藥服務主陣地。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內涵建設,推進“一社區一流派一特色”建設,持續建設中醫藥特色站點及中醫閣。擴大名中醫團隊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社區中醫特色專病專科能力,加強中醫名醫、名方、名技的應用,推動中醫藥服務同質化,滿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高品質中醫藥服務需求。在社區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設中積極發展中醫藥服務,推進中醫藥全面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發展,引導市民成為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筑牢社區中醫藥服務網底。到2027年,區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具備60種以上中醫基本病種的診療能力,開展不少于10類20項的中醫醫療技術,推動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各街鎮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深化區域中醫醫聯體建設。深化“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區中醫聯合體”建設,鼓勵區中醫醫院牽頭建設“1+13+X”緊密型中醫醫聯體,支持皮膚、針推、內分泌等專科組建區域中醫專科聯盟,探索“全專融合”的中醫藥分級診療及雙向轉診制度。推廣基層骨干人員擇優“雙聘”工作,開設專科專病聯合門診,構建嘉定人才“雙聘”流動創新模式。支持區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藥服務樞紐作用,重點打造一區一品牌。擴大中醫醫聯體的輻射作用,深化中醫醫聯體內醫教研合作,建立中醫醫療機構科教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和技術支撐覆蓋全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善一、二、三級中醫醫療資源協同、優勢互補的立體化區域中醫藥服務網絡。到2027年,在區域內建設專科專病聯合門診不少于13個,區中醫醫院推廣不少于3個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不少于1個中醫特色專病服務。(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各街鎮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內涵建設,打造特色鮮明中醫藥示范高地
5.打造中醫特色優勢專科集群。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統籌優質資源提質擴容,結合醫院發展戰略定位和轄區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按照“分層建設、重點扶持、動態管理”建設原則,圍繞“專病、專家、專藥”打造一批臨床療效顯著、特色優勢明顯、輻射帶動有效、具有嘉定特色的品牌專科。推進區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專科診療能力和區域龍頭作用。打造肛腸病、皮膚病等一批中醫專病診療中心,持續推進內分泌科、兒科、婦科、骨科等中醫優勢專科和重點領域中醫特色病種建設,鼓勵區中醫醫院以優勢專科、優勢病種為牽引,聯合相關專科打造學科集群。到2027年,完成至少2個中醫特色專科和1個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爭創1-2個市級中醫藥優勢專科,培育8-10個區級中醫優勢專科,遴選支持6-8個中醫優勢病種。(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推進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完善中西醫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健全中西醫聯合查房、多學科會診等管理制度,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嘉定模式。推進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鼓勵其他臨床科室與中醫科室聯合建立中西醫結合特色門診、成立并管理中西醫結合病房。打造中西醫臨床協作團隊,推進一批疑難疾病、慢性病及傳染性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彰顯中西醫協同互補的優勢。到2027年,爭創1家中西醫結合醫院、1-2個市級中西醫結合重點學(專)科,形成并實施一批療效確切、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強化中醫藥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務內涵。促進醫防融合、醫防協同,發揮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特色優勢。以區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南翔醫院為協同單位,聯合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1+1+13”中醫治未病中心項目建設,將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體檢,形成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服務網絡。實施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項目,推廣婦幼健康、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和脊柱側彎等中醫適宜技術,提升中醫藥在婦幼健康中的貢獻度。制定慢病人群、亞健康人群及婦幼人群等中醫藥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務方案,將中醫藥特色優勢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中醫藥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優勢和作用。(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拓展中藥藥事服務能力。積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患者需求提供個性化臨方加工服務。加強對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門診部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技術應用管理,落實報備制度,規范中醫藥診療服務,鼓勵中醫醫院開設中藥藥事服務門診,如開展傳統貴細藥材的鑒別等。在“互聯網+中醫藥”的新模式下,加強對醫療機構中藥代煎的監督管理,督促醫療機構加強委托代煎過程的質量控制,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藥代煎服務。(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聯動融合,推動產學研用中醫藥創新協同
9.搭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區校合作,聚焦臨床實際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引入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資源,搭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共享平臺,幫助本地醫療機構和科研團隊融入醫學科技創新網絡,開展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加強院地合作,依托上海市中醫醫院科研平臺,打造國際高水平中醫藥創新平臺,打通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之間的通道,進一步推進平臺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幫扶一、二級中醫醫療機構進行人才培育和科研發展,全力推動區域內中醫藥產學研醫一體化發展,助力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培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傳承弘揚“鄭氏婦科”“陳氏兒科”等嘉定特色中醫流派優勢技術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技術集成賦能中醫優質資源、醫學典籍的整合和挖掘,探索名老中醫智慧化活態傳承新模式。鼓勵青年醫師“讀經典、做臨床、學各家、跟名師、能總結”,深化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和臨床實踐探索,啟動新一輪區級名老中醫及流派工作室建設,加強中醫傳承和臨床研究創新能力。推動區域內醫療機構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的新藥研發進程,開展中藥傳統制劑申報工作,促進中醫藥學術傳承以及科技創新。到2027年,力爭完成1-2個院內制劑申報,推進1-2項中醫名方、驗方和秘方研發。(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推進中醫藥服務智慧化。強化數字賦能,助力中醫藥智慧化建設,加快就醫流程優化,打造中醫智能診療、慢病中醫藥健康管理、智慧中藥房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中醫藥業務和管理數據自動化采集、智能化治理和數據分析挖掘應用,賦能中醫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持續推進“互聯網+中醫藥”和“養老院+互聯網醫院”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加強區中醫醫院信息平臺建設,對接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區域內中醫藥信息互通互享。建設區域前置審方平臺和共享中藥房,優化中藥飲片處方前置審核和處方點評,實現優質中藥服務共享,讓群眾放心用中藥。(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民政局、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加快中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產醫融合,以“杏谷”建設為抓手,推動嘉定中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依托區域頭部企業,引進先進的中藥飲片生產和藥事延伸加工智能化設備,采用大數據綜合測算分析和實時監測系統,極大提升中藥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效率,實現嘉定區向中藥現代化生產的邁步。基于區塊鏈技術“中藥安心達”2.0版本應用,加強中藥飲片代煎配送的全流程追溯管理,擴大溯源飲片臨床應用試點,逐步實現中藥飲片質量追溯體系數字化轉型。(責任部門:馬陸鎮人民政府、上海市中醫醫院、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機制建設,優化梯次有序中醫藥人才梯隊
13.健全中醫藥人才隊伍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個環節,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通過機構雙聘、多點執業、戰略合作等“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發揮重點學科和優勢專科平臺育人潛能,加大名中醫工作室平臺對優秀傳承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利用臨床科研平臺申報各級中醫藥科技項目,形成高層次人才引領、骨干人才聚集、后備人才充足、結構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強化嘉定區中醫藥學會平臺人才“傳幫帶”作用。(責任部門:區人才工作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推進中醫藥人才培育項目。支持中醫藥人員申報國家“岐黃學者”、上海市“東方英才”等高層次人才項目,扎實推進“疁城杏林”人才培養項目。實施新一輪中醫藥名師社區師承項目,聚焦符合中醫藥規律、具備海派中醫特點的中醫藥傳承人才培養。持續開展“練川學堂”和嘉定“西學中”培訓班,提升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人才發展水平。鼓勵社區中醫醫師參加康復技能培訓,提升中醫藥康復能力,培養全專結合的中醫藥服務人才。開展中醫藥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提高中醫護理服務可及性。到2027年,培育一批結構合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長三角區域競爭力的中醫藥人才梯隊。(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注重文化引領,聚焦疁城特色中醫藥文化建設
15.夯實中醫藥文化傳播陣地。推進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嘉定分館建設,深化“陸氏針灸”文化傳承宣教基地、黃墻朱氏醫學文化館教育基地和徐行、安亭鎮黃渡、菊園太極健康實踐基地建設,構筑區域中醫藥文化科普的新“地標”。鼓勵厚樸中醫等社會力量支持區域中醫藥文化傳播。持續打造安亭中醫藥文化特色小鎮,借助嘉定傳統文化平臺如孔廟等,加強嘉定中醫藥文化資源梳理,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形成“醫、養、教、學、展”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基地資源共享平臺,創建中醫藥文化資源帶動產業發展的嘉定案例,并輻射至嘉昆太乃至全國。(責任部門:區文化旅游局、區規劃資源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安亭鎮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中醫藥文化傳承弘揚。推進嘉定中醫藥代表人物傳記和名畫像出版。挖掘本土中醫流派非物質文化特征,講好非遺故事,支持鄭氏婦科聯合兄弟省市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兒科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實施“杏林文化疁城行”品牌項目,推動中醫藥文化“七進”,深入開展“杏林國潮”中醫市集活動,探索中醫藥文化與時尚融合的科普工作機制,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引導市民“主動健康”理念。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建設1-2家中醫特色學校。將中醫藥特色文化與“南翔小籠”“徐行草編”等嘉定名片元素有機結合,打造特色文創產品,推動中醫藥生活化應用。(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文化旅游局、區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提升中醫藥國內外影響力。成立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中心,布置呂炳奎中醫藥事業展陳,發揮嘉定名人效應,講好中醫藥文化嘉定故事,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嘉定、走向世界。加強與WHO西太區初級衛生保健中心項目合作,探索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安排中醫藥專技人員參與對外醫療援助工作,交流傳播中醫藥技術和文化。(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文化旅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區中醫藥工作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完善協同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各相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加強溝通交流、協調配合,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工作合力。各相關單位將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納入本單位重點工作計劃,強化主體責任,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責任分工,抓好落地落實,確保推進工作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保障
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改革政策,健全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完善內控機制,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為推進新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推進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項目,不斷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機制,積極發揮醫保支付對中醫價值醫療的導向作用。各街鎮和有關部門、單位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并加大傾斜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經費保障。
(三)注重監測評估
各相關部門和項目建設單位要加強對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項目的全程規范管理,加強項目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保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完成質量。
(四)營造良好氛圍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弘揚中醫藥維護健康的特色和優勢。廣泛開展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挖掘和報道,營造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氛圍。
附件: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項目
附件
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項目
類別
項目名稱
數量
簡介
責任
參與部門
部門
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嘉定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
1
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目標完成嘉定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建設。
區衛生健康委
發改委等相關委辦局及街鎮政府
“兩專科一中心”建設
1
推進區中醫醫院中醫內分泌中醫特色專科、中醫急診能力提升項目和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專科診療能力和區域龍頭作用。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緊密型中醫醫聯體建設
1
依托“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中醫聯合體”,鼓勵區中醫醫院牽頭建設“1+13+X”緊密型中醫醫聯體。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上海市中醫醫院
中醫藥特色站點及中醫閣建設
5-10
5-10個服務站(村衛生室)建成中醫特色站點或中醫閣,中醫閣占比達到50%以上。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及街鎮政府
中醫藥服務內涵建設
中醫特色優勢專科集群培育專項
10
打造肛腸病、皮膚病等一批中醫專病診療中心,持續推進內分泌科、兒科、婦科、骨科等中醫優勢專科和重點領域中醫特色病種建設。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
3-4
開展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和脊柱側彎試點、婦幼健康等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試點。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區教育局
南翔醫院中西醫結合轉型
1
推進南翔醫院由綜合醫院轉型為中西醫結合醫院。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中醫藥創新協同建設
中醫藥服務智慧化建設
1
推進區中醫醫院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中醫醫院建設,加快就醫流程優化。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中藥院內制劑研發
1-2
挖掘名方、驗方,申報中藥院內制劑1-2項。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上海杏谷國際健康產業園
1
以上海杏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基地為核心,整合上海中醫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上海市中醫醫院、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創新中醫藥龍頭企業等首發資源,深度融合“醫、產、研、科、教、文”,建設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全周期的傳承創新高地。
馬陸鎮人民政府、上海市中醫醫院
區衛生健康委、區中發辦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中醫藥科研項目
60-75
每年1次,每次遴選20-25項中醫藥科研項目,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區衛生健康委
區科委
“疁城杏林”人才培養
50
完成“疁城杏林”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杏林專家、杏林學者、青年杏林學者等。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西學中”人才培養
100-200
完成“西學中”嘉定專班培養,開展南翔醫院“西學中”專班,推動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中醫藥文化建設
上海市文獻館嘉定分館
1
在嘉定區中醫醫院現址規劃建設上海市文獻館嘉定分館,編寫出版嘉定中醫藥代表人物傳記和名畫像,打造區域中醫藥文化地標。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區規劃資源局、區文化旅游局
中醫藥文化傳播陣地
2
加強“陸氏針灸”文博館建設并爭創成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黃墻朱氏醫學文化館。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南翔鎮和安亭鎮人民政府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項
1-2
實施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項,打造1-2所中醫藥特色學校。
區教育局
區衛生健康委、區中發辦
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專項
1
發揮區中醫藥學會平臺作用,成立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中心,布置呂炳奎中醫藥事業展陳,通過研討交流、文化傳播等,發揮嘉定名人效應,講好中醫藥文化嘉定故事。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區文化旅游局
中醫藥文化傳承弘揚專項
3
每年開展杏林文化疁城行品牌活動。
區衛生健康委
區中發辦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
項目申報辦公室:李老師
電話/微信:15901996329
*本文發布的政策內容由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整理解讀,如有紕漏,請與我們聯系。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權威的產業政策輔導服務平臺,指導企業申請各類政府無償資助專項資金,包括上海市科委、經信委、發改委、商委、科創辦以及各區部門項目,專業申報,重點立項。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我區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康需求,根據《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精神,結合本區實際,區衛生健康委起草了《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現將《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希望市民和有關單位就相關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有關事宜告知如下:
一、市民和有關單位可以將書面意見反饋至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來信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塔城路264號,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科,郵編:201899。
聯系電話:021-69531012
電子郵箱:zyyglk2012@126.com
二、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6月25日。
上海市嘉定區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5年5月26日
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
(草案)
為全面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和《中共上海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頭和示范引領作用的決定》提出的“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精神,有效落實《上海市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加快推進我區中醫藥傳承創新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健康需求,特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行動目標
圍繞人民群眾對高品質衛生健康服務的需求,以中醫藥“傳承精華、創新融合”為主線,以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強化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深入優化資源配置,有效完善投入機制,不斷加大服務供給,持續提升服務水平。至2027年,嘉定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區中醫藥服務主陣地作用日益凸顯,區域中醫藥特色優勢更加突出,中西醫結合發展水平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愈發完善,轄區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大幅提升,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中醫藥健康服務城市樣板,為推進健康嘉定建設貢獻積極力量。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體系建設,健全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1.強化區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能級。優化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加強區中醫醫院基本條件改造和設備更新,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完成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滿足百姓“最后一公里”就醫需求。支持區中醫醫院建設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籌),爭創三級中醫醫院。加強區中醫醫院急診科、老年科、兒科及康復科建設,有效承擔區域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和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的中醫診療任務,提升醫療服務適老化和適兒化水平。(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提升非中醫類醫院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區內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老年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類科室建設,明確中醫藥業務重點發展方向,規劃并培育擅長治療的優勢病種,支持中醫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引導中醫藥服務拓展到其他臨床科室。加快推進南翔醫院向中西醫結合醫院轉型并爭創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鼓勵中醫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康復醫院、護理院、養老等機構合作,推廣應用中醫藥技術方法,提升康復診療中醫藥服務能力。(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社區中醫藥服務主陣地。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內涵建設,推進“一社區一流派一特色”建設,持續建設中醫藥特色站點及中醫閣。擴大名中醫團隊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社區中醫特色專病專科能力,加強中醫名醫、名方、名技的應用,推動中醫藥服務同質化,滿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高品質中醫藥服務需求。在社區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建設中積極發展中醫藥服務,推進中醫藥全面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發展,引導市民成為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筑牢社區中醫藥服務網底。到2027年,區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具備60種以上中醫基本病種的診療能力,開展不少于10類20項的中醫醫療技術,推動5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建成中醫閣。(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各街鎮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深化區域中醫醫聯體建設。深化“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區中醫聯合體”建設,鼓勵區中醫醫院牽頭建設“1+13+X”緊密型中醫醫聯體,支持皮膚、針推、內分泌等專科組建區域中醫專科聯盟,探索“全專融合”的中醫藥分級診療及雙向轉診制度。推廣基層骨干人員擇優“雙聘”工作,開設專科專病聯合門診,構建嘉定人才“雙聘”流動創新模式。支持區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藥服務樞紐作用,重點打造一區一品牌。擴大中醫醫聯體的輻射作用,深化中醫醫聯體內醫教研合作,建立中醫醫療機構科教資源共享機制,推動優質中醫資源下沉和技術支撐覆蓋全區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善一、二、三級中醫醫療資源協同、優勢互補的立體化區域中醫藥服務網絡。到2027年,在區域內建設專科專病聯合門診不少于13個,區中醫醫院推廣不少于3個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不少于1個中醫特色專病服務。(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各街鎮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內涵建設,打造特色鮮明中醫藥示范高地
5.打造中醫特色優勢專科集群。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統籌優質資源提質擴容,結合醫院發展戰略定位和轄區人民群眾就醫需求,按照“分層建設、重點扶持、動態管理”建設原則,圍繞“專病、專家、專藥”打造一批臨床療效顯著、特色優勢明顯、輻射帶動有效、具有嘉定特色的品牌專科。推進區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專科診療能力和區域龍頭作用。打造肛腸病、皮膚病等一批中醫專病診療中心,持續推進內分泌科、兒科、婦科、骨科等中醫優勢專科和重點領域中醫特色病種建設,鼓勵區中醫醫院以優勢專科、優勢病種為牽引,聯合相關專科打造學科集群。到2027年,完成至少2個中醫特色專科和1個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爭創1-2個市級中醫藥優勢專科,培育8-10個區級中醫優勢專科,遴選支持6-8個中醫優勢病種。(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推進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完善中西醫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健全中西醫聯合查房、多學科會診等管理制度,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嘉定模式。推進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鼓勵其他臨床科室與中醫科室聯合建立中西醫結合特色門診、成立并管理中西醫結合病房。打造中西醫臨床協作團隊,推進一批疑難疾病、慢性病及傳染性疾病中西醫聯合攻關,彰顯中西醫協同互補的優勢。到2027年,爭創1家中西醫結合醫院、1-2個市級中西醫結合重點學(專)科,形成并實施一批療效確切、具有區域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強化中醫藥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務內涵。促進醫防融合、醫防協同,發揮中醫藥在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特色優勢。以區中醫醫院為牽頭單位,南翔醫院為協同單位,聯合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1+1+13”中醫治未病中心項目建設,將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體檢,形成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服務網絡。實施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項目,推廣婦幼健康、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和脊柱側彎等中醫適宜技術,提升中醫藥在婦幼健康中的貢獻度。制定慢病人群、亞健康人群及婦幼人群等中醫藥防治康全程健康服務方案,將中醫藥特色優勢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中醫藥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優勢和作用。(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拓展中藥藥事服務能力。積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鼓勵醫療機構根據患者需求提供個性化臨方加工服務。加強對醫療機構和社會辦門診部冬病夏治穴位敷貼技術應用管理,落實報備制度,規范中醫藥診療服務,鼓勵中醫醫院開設中藥藥事服務門診,如開展傳統貴細藥材的鑒別等。在“互聯網+中醫藥”的新模式下,加強對醫療機構中藥代煎的監督管理,督促醫療機構加強委托代煎過程的質量控制,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藥代煎服務。(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市場監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聯動融合,推動產學研用中醫藥創新協同
9.搭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強化區校合作,聚焦臨床實際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引入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高校資源,搭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共享平臺,幫助本地醫療機構和科研團隊融入醫學科技創新網絡,開展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加強院地合作,依托上海市中醫醫院科研平臺,打造國際高水平中醫藥創新平臺,打通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之間的通道,進一步推進平臺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幫扶一、二級中醫醫療機構進行人才培育和科研發展,全力推動區域內中醫藥產學研醫一體化發展,助力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培育中醫藥新質生產力。(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傳承弘揚“鄭氏婦科”“陳氏兒科”等嘉定特色中醫流派優勢技術和方法。利用信息化技術集成賦能中醫優質資源、醫學典籍的整合和挖掘,探索名老中醫智慧化活態傳承新模式。鼓勵青年醫師“讀經典、做臨床、學各家、跟名師、能總結”,深化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和臨床實踐探索,啟動新一輪區級名老中醫及流派工作室建設,加強中醫傳承和臨床研究創新能力。推動區域內醫療機構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經驗方的新藥研發進程,開展中藥傳統制劑申報工作,促進中醫藥學術傳承以及科技創新。到2027年,力爭完成1-2個院內制劑申報,推進1-2項中醫名方、驗方和秘方研發。(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推進中醫藥服務智慧化。強化數字賦能,助力中醫藥智慧化建設,加快就醫流程優化,打造中醫智能診療、慢病中醫藥健康管理、智慧中藥房等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中醫藥業務和管理數據自動化采集、智能化治理和數據分析挖掘應用,賦能中醫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持續推進“互聯網+中醫藥”和“養老院+互聯網醫院”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加強區中醫醫院信息平臺建設,對接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區域內中醫藥信息互通互享。建設區域前置審方平臺和共享中藥房,優化中藥飲片處方前置審核和處方點評,實現優質中藥服務共享,讓群眾放心用中藥。(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民政局、上海市中醫醫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加快中醫藥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產醫融合,以“杏谷”建設為抓手,推動嘉定中醫藥產業集群發展。依托區域頭部企業,引進先進的中藥飲片生產和藥事延伸加工智能化設備,采用大數據綜合測算分析和實時監測系統,極大提升中藥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效率,實現嘉定區向中藥現代化生產的邁步。基于區塊鏈技術“中藥安心達”2.0版本應用,加強中藥飲片代煎配送的全流程追溯管理,擴大溯源飲片臨床應用試點,逐步實現中藥飲片質量追溯體系數字化轉型。(責任部門:馬陸鎮人民政府、上海市中醫醫院、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機制建設,優化梯次有序中醫藥人才梯隊
13.健全中醫藥人才隊伍機制。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個環節,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通過機構雙聘、多點執業、戰略合作等“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發揮重點學科和優勢專科平臺育人潛能,加大名中醫工作室平臺對優秀傳承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利用臨床科研平臺申報各級中醫藥科技項目,形成高層次人才引領、骨干人才聚集、后備人才充足、結構科學合理的人才梯隊。強化嘉定區中醫藥學會平臺人才“傳幫帶”作用。(責任部門:區人才工作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推進中醫藥人才培育項目。支持中醫藥人員申報國家“岐黃學者”、上海市“東方英才”等高層次人才項目,扎實推進“疁城杏林”人才培養項目。實施新一輪中醫藥名師社區師承項目,聚焦符合中醫藥規律、具備海派中醫特點的中醫藥傳承人才培養。持續開展“練川學堂”和嘉定“西學中”培訓班,提升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和人才發展水平。鼓勵社區中醫醫師參加康復技能培訓,提升中醫藥康復能力,培養全專結合的中醫藥服務人才。開展中醫藥護理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提高中醫護理服務可及性。到2027年,培育一批結構合理、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長三角區域競爭力的中醫藥人才梯隊。(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注重文化引領,聚焦疁城特色中醫藥文化建設
15.夯實中醫藥文化傳播陣地。推進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嘉定分館建設,深化“陸氏針灸”文化傳承宣教基地、黃墻朱氏醫學文化館教育基地和徐行、安亭鎮黃渡、菊園太極健康實踐基地建設,構筑區域中醫藥文化科普的新“地標”。鼓勵厚樸中醫等社會力量支持區域中醫藥文化傳播。持續打造安亭中醫藥文化特色小鎮,借助嘉定傳統文化平臺如孔廟等,加強嘉定中醫藥文化資源梳理,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形成“醫、養、教、學、展”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基地資源共享平臺,創建中醫藥文化資源帶動產業發展的嘉定案例,并輻射至嘉昆太乃至全國。(責任部門:區文化旅游局、區規劃資源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安亭鎮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中醫藥文化傳承弘揚。推進嘉定中醫藥代表人物傳記和名畫像出版。挖掘本土中醫流派非物質文化特征,講好非遺故事,支持鄭氏婦科聯合兄弟省市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氏兒科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實施“杏林文化疁城行”品牌項目,推動中醫藥文化“七進”,深入開展“杏林國潮”中醫市集活動,探索中醫藥文化與時尚融合的科普工作機制,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引導市民“主動健康”理念。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建設1-2家中醫特色學校。將中醫藥特色文化與“南翔小籠”“徐行草編”等嘉定名片元素有機結合,打造特色文創產品,推動中醫藥生活化應用。(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文化旅游局、區教育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7.提升中醫藥國內外影響力。成立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中心,布置呂炳奎中醫藥事業展陳,發揮嘉定名人效應,講好中醫藥文化嘉定故事,推動中醫藥文化走出嘉定、走向世界。加強與WHO西太區初級衛生保健中心項目合作,探索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安排中醫藥專技人員參與對外醫療援助工作,交流傳播中醫藥技術和文化。(責任部門:區衛生健康委、區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區文化旅游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區中醫藥工作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完善協同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各相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加強溝通交流、協調配合,形成共同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工作合力。各相關單位將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納入本單位重點工作計劃,強化主體責任,明確目標任務,細化責任分工,抓好落地落實,確保推進工作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保障
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改革政策,健全中醫藥人才激勵機制,完善內控機制,提高項目管理水平,為推進新時期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加快推進中醫優勢病種按療效價值付費項目,不斷完善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醫保支付機制,積極發揮醫保支付對中醫價值醫療的導向作用。各街鎮和有關部門、單位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事業發展經費并加大傾斜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經費保障。
(三)注重監測評估
各相關部門和項目建設單位要加強對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項目的全程規范管理,加強項目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確保中醫藥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完成質量。
(四)營造良好氛圍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弘揚中醫藥維護健康的特色和優勢。廣泛開展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挖掘和報道,營造全社會“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良好氛圍。
附件: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項目
附件
嘉定區進一步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三年行動計劃建設項目
類別 |
項目名稱 |
數量 |
簡介 |
責任 |
參與部門 |
部門 |
|||||
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 |
嘉定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 |
1 |
按照三級醫院標準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目標完成嘉定區中醫醫院遷建工程建設。 |
區衛生健康委 |
發改委等相關委辦局及街鎮政府 |
“兩專科一中心”建設 |
1 |
推進區中醫醫院中醫內分泌中醫特色專科、中醫急診能力提升項目和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建設,持續提升專科診療能力和區域龍頭作用。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
緊密型中醫醫聯體建設 |
1 |
依托“上海市中醫醫院-嘉定中醫聯合體”,鼓勵區中醫醫院牽頭建設“1+13+X”緊密型中醫醫聯體。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上海市中醫醫院 |
|
中醫藥特色站點及中醫閣建設 |
5-10 |
5-10個服務站(村衛生室)建成中醫特色站點或中醫閣,中醫閣占比達到50%以上。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及街鎮政府 |
|
中醫藥服務內涵建設 |
中醫特色優勢專科集群培育專項 |
10 |
打造肛腸病、皮膚病等一批中醫專病診療中心,持續推進內分泌科、兒科、婦科、骨科等中醫優勢專科和重點領域中醫特色病種建設。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 |
3-4 |
開展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和脊柱側彎試點、婦幼健康等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試點。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區教育局 |
|
南翔醫院中西醫結合轉型 |
1 |
推進南翔醫院由綜合醫院轉型為中西醫結合醫院。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
中醫藥創新協同建設 |
中醫藥服務智慧化建設 |
1 |
推進區中醫醫院智慧醫療、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中醫醫院建設,加快就醫流程優化。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中藥院內制劑研發 |
1-2 |
挖掘名方、驗方,申報中藥院內制劑1-2項。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
|
上海杏谷國際健康產業園 |
1 |
以上海杏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基地為核心,整合上海中醫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上海市中醫醫院、國家級科研院所以及創新中醫藥龍頭企業等首發資源,深度融合“醫、產、研、科、教、文”,建設覆蓋中醫藥健康服務全周期的傳承創新高地。 |
馬陸鎮人民政府、上海市中醫醫院 |
區衛生健康委、區中發辦 |
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
中醫藥科研項目 |
60-75 |
每年1次,每次遴選20-25項中醫藥科研項目,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科委 |
“疁城杏林”人才培養 |
50 |
完成“疁城杏林”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批杏林專家、杏林學者、青年杏林學者等。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
“西學中”人才培養 |
100-200 |
完成“西學中”嘉定專班培養,開展南翔醫院“西學中”專班,推動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
中醫藥文化建設 |
上海市文獻館嘉定分館 |
1 |
在嘉定區中醫醫院現址規劃建設上海市文獻館嘉定分館,編寫出版嘉定中醫藥代表人物傳記和名畫像,打造區域中醫藥文化地標。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區規劃資源局、區文化旅游局 |
中醫藥文化傳播陣地 |
2 |
加強“陸氏針灸”文博館建設并爭創成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黃墻朱氏醫學文化館。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南翔鎮和安亭鎮人民政府 |
|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項 |
1-2 |
實施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專項,打造1-2所中醫藥特色學校。 |
區教育局 |
區衛生健康委、區中發辦 |
|
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專項 |
1 |
發揮區中醫藥學會平臺作用,成立呂炳奎學術思想研究中心,布置呂炳奎中醫藥事業展陳,通過研討交流、文化傳播等,發揮嘉定名人效應,講好中醫藥文化嘉定故事。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區文化旅游局 |
|
中醫藥文化傳承弘揚專項 |
3 |
每年開展杏林文化疁城行品牌活動。 |
區衛生健康委 |
區中發辦 |
項目申報辦公室:李老師
電話/微信:15901996329
*本文發布的政策內容由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整理解讀,如有紕漏,請與我們聯系。
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權威的產業政策輔導服務平臺,指導企業申請各類政府無償資助專項資金,包括上海市科委、經信委、發改委、商委、科創辦以及各區部門項目,專業申報,重點立項。
